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黎晓艳 实习生 秦雯 刘露
东流的长江水在月亮湾大桥一分为二。顺着支流蜿蜒前行,长江与大冶湖的交汇处,大片的滩涂地映入眼帘。三面环水,一面依堤,这里树木丰茂、水草丛生,水天交接处,隐约可见一片平整的庄稼地。这里曾是西塞山河口镇闸口村四个小组159户村民的家。
1998年6月,当黄石城区大部分居民还未意识到洪水临近时,闸口村外围已险象环生。6月下旬,暴雨连袭,水位渐升,闸口村外围像悬在江心的一座孤岛。6月29日,外围长江水位已高达24.19米,400多亩农田、159户人家面临着被洪水吞没的危险。
7月1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人工分洪,以确保长江干堤的安全。河口大堤上,数百名村民恋恋不舍离开家园。余绪军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回忆,当时水淹至门窗,不得不坐船转移。到7月3日下午,村子已被淹没大半。从1995年到1998年,闸口村4年破了3次堤,很多人似乎已习惯了这样的临时转移。“当时想着,转移只是暂时的,水退下去了,房子还可以住。”余绪军说。
投亲靠友、搭建帐篷,村民们转移到了河口镇区。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自己再也回不了外围的家;更没有人会想到,一家人会在帐篷中生活将近一年的时间。8月下旬,在村民的期盼中,洪水渐退,被淹数月的房屋露出面容:砖混结构的房屋勉强完好,土木结构的基本全部倒塌。
9月,为彻底改变闸口村外围四年三淹的命运,市政府决定将四个自然村一次性整体搬迁,并结合河口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河口大道北侧建设移民新区。新区统一规划布局,内除建设203套村民住宅,还设置医院、学校、银行、集贸市场等,总投资1500余万元。当年10月,新区正式动工,一年之后,全部完工。
离开居住多年的村庄,一些人舍不得,下不了决心。首批20户村民作为试点,先行一步。新建房屋一律是两层的小楼,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地基免费,政府补贴一万五,其余自筹。很快,其余183户房屋逐步开建。现任河口镇文化站长的余绪龙回忆,按照当时的造价,两层楼一次性建好、装修好,大概需要5万元,如果仅是做一个毛坯子,3万左右就行。一些村民家里经济困难,往往毛坯子一搭好,全家就搬进去了。政府的赈济粮、物一直发放到1999年春。“那几年,好多人家里过得紧巴巴的,确实苦了几年。”余绪龙说。
住进了新房,成为镇区居民,以后的生活怎么办?经商吗?一些人心里直打鼓。203户居民,三纵一横的布局,足足将河口镇区的面积扩大了两倍有余。利用镇区的地位优势,经商无疑是最佳选择。于是,人们纷纷将一楼的房屋改建为门面,酒店、副食店、早点摊等仿佛一夜之间全冒了出来。没有经商的经验,大家就一点点的摸索、学习。
指着新街两旁的店面,现在已是闸口村支书的余绪军自豪地说:“这些店面大部分都是当年的外围村民开的,对面的那个农贸市场,就是移民建镇后形成并逐渐繁荣的。”
临走时,余绪军偷偷地告诉记者,莫看店面小,很多人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时间:2008-0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