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行业资讯 武汉城市圈 武汉市 黄石市 鄂州市 孝感市 黄冈市 咸宁市 仙桃市 潜江市 天门市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武汉网:武汉城市圈商贸资讯专业平台 > 武汉城市圈 > 新闻动态 > 鄂州市
纪念鄂州市改革开放30年勇立时代变革最前列
第一武汉网:武汉城市圈商贸资讯专业平台   2008-12-25 02:02:57 作者:第一武汉网 来源:鄂州新闻网 文字大小:[][][]
 编者按:改革开放的30年,我市在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始终明确自身的历史定位,准确把握中央的发展战略,将国家大政方针、外部环境变化与鄂州的实际紧密结合,找准发展突破口,不断实现新飞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从全省首个经济改革试验区,到首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鄂州勇立时代变革最前列。
       我市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只要立足科学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敢为人先,不失时机地抢抓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地创新发展理念,就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把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竞争优势,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改革跌宕起伏,开放风起云涌。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鄂州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创造了一段辉煌灿烂的发展史,谱写了一曲动人心魄的奋进歌。
  一、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成就
       30年来,鄂州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搏击改革开放的激流,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和受益者。30年如歌岁月,鄂州在进取中迅速突围,实现了由县域小城到中等城市的跨越;在嬗变中逐步定位,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到工业新城的跨越;在调整中成功转型,实现了由工业新城到两宜城市的跨越。
       第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实现跨越。1978年—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76亿元增加到208.71亿元,增长23.06倍,年均增长11.6%。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514元,是1978年的38倍,年均增长12.9%;财政收入达到20.95亿元,比1978年增长60.62倍,年均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亿元,比1978年增长157.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58亿元,比1978年增长96倍;海关出口实现1.0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48.8倍。各项指标增幅明显快于同期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2.02亿元,比1978年增长5.55倍,年均增长6.7%。粮食产量达到32.41万吨,比1978年增长21.7%;生猪出栏80.1万头,比1978年增长4.59倍;鲜鱼产量达到25.03万吨,比1978年增长66.3倍。1978年—2007年,畜牧业产值、水产品占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2.8%上升到65.3%。农业基地化、产业化有重大突破,50万亩无公害水产板块纳入全省农业优势产业基地,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8家。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快,以互联网为基础农业信息网络已覆盖到所有乡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涌现,2007年发展到300家。全市获得无公害食品标志21个,无公害绿色食品产地认定24个。农村劳动力就业总人数达19.4万人,占从业劳动力的46%左右,劳务收入占农民总人均纯收入近40%。
       第三,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支柱产业优势不断凸显。1978年—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由0.88亿元增加到99.39亿元,比1978年增长39.4倍,年均增长13.6%,占GDP的比重由31.9%提高到4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7.65亿元,是1978年乡及乡以上工业的40.5倍,年均增长13.7%。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市优势支柱产业由传统的冶金、机械、建材、食品工业发展成为融高新技术、现代装备、新兴产业于一体的钢铁、电力、机械、医药化工、建材、纺织服装等六大新型支柱产业集群。2007年,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80.22亿元,是1978年优势产业的41.8倍,年均增长13.7%,占全市工业比重达91.5%,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近8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集聚步伐加快。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4家,实现高新工业技术产业增加值19.76亿元,是1995年的35.56倍,年均增长34.9%。其中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三大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7.0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86.2%。
  第四,内外贸易突飞猛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8.4亿元,比1978年增长165.9倍,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速。消费品市场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4.58亿元,比1978年增长96倍,年均增长17.1%。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出口自营企业稳步增加。2007年,全市外贸海关出口完成1.0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48.9倍,年均递增14.4%,实现海关进口5829万美元,是1993年的49.8倍,年均增长32.2%。旅游经济迅速崛起, “一都、二线、四湖、六山”的旅游格局初现。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40.85万人次,是1996年的4.16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3.32亿元,是1996年的7.16倍,年均增长19.6%。
       第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1978年城市人口不足7万,建成区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2007年,城市面积扩大到46.2平方公里,比1978年扩大了近10倍。以主城区为中心,三座新城(葛华科技新城、红莲湖旅游新城、花湖工贸新城)为依托、十个特色中心镇(太和、汀祖、燕矶、碧石、段店、蒲团、涂家垴、沼山、长港、长岭)为节点的“一主三新十特”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实施了大规模“安居工程”建设,市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开展“四城联创”,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净化鄂州。30年城市建设投资累计达28.99亿元,是1978年的3815.4倍,年均递增28%。2007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达454公里,全市通车公路里程达2726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园林绿地面积达115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9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6.6平米,城镇化率达56%,位居全省第二。
       第六,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投资力度明显加大。30年来,全市累计利用外资5.68亿美元,累计吸收市外国内资金161.65亿元,占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1.6%。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开展了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1978年-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559亿元,年均增长19.4%,其中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就达401.45亿元,比1978年-1999年的总和多1.2倍。2007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比1978年增长163.4倍。亿元项目成倍增加,2007年,全市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46个,投资总规模达49.8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92倍、2.93倍,超大型项目个数一举超过1978年至2005年的总和。工业园区集中度显著提高,葛店等三大开发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由开发区设立初期1999年的8.3%增至2007年的32.2%。
       第七,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750元增加到2007年的10827元,增长14.4倍,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3元,提高到4393元,增长38.9倍,年均增长13%。城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率先在全省实现五险合一、市级统筹,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07年,全市共有14.5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9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7.4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5562人享受城市低保,22687人享受农村低保。科教兴市成绩斐然,30年来,全市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300多项,2007年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达3.93亿元,专利申请量达337件。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0年的33.2%提高到2007年的42.9%。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基本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校校通”。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周周乐”广场文化形成品牌,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花样剪纸、牌子锣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初步形成了市、区、乡镇三级群众文化网络。1991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确定为“农民体育建设工程”试点城市,2007年成功承办全国“八艺节”和“六城会”鄂州分会场的各项活动和赛事。人口与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3.95‰以内。卫生事业飞跃发展,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步入全省先进行列,“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得到化解,艾滋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开通了市、乡、村有线电视网,启动了数字电视建设。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冶炼、水泥、矿山生态环境污染得到整治,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7.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和地表水水质监测100%达标。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积极成果,连续3届蝉联“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全面完成“四五”普法任务,顺利推进“五五”普法,公民文明素质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严打整治斗争取得新成果。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真心实意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第八,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先后经历了5次较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着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服务型政府取得了积极成效。对外交往日益密切,鄂州影响力日渐扩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积极探索内地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径,完成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开发格局的转变。1985年,我市被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为乙类对外开放城市。我市先后同美国俄亥俄州马瑞塔市、日本三条市、科特迪瓦阿本古鲁市结为友好城市,并且多次进行了成功互访和经济技术合作,向日本三条市选派了多批研修生。与此同时,先后与湛江市、上海长宁区结为友好城市和友好市区,还分别在北京、上海、厦门、深圳、珠海、青岛、大连、洽尔滨、海口等地建立了办事处,设立开放“窗口”,努力拓宽对外经济联系渠道。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经验
       回顾改革开放破茧化蝶的历程,我们为30年的正确道路深感自豪,为30年的辉煌成就深感骄傲,为30年的成功经验深感珍贵。我市过去30年积累的精神财富,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历史智慧和强大动力。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探索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鄂州巨变的力量源泉。回顾鄂州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可以清楚看到,我们每一项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出台和实施,都是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来开辟道路的;而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都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始终不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从鄂州实际出发,确立了“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建设宜居宜业新型城市和“两型社会”先行区的总体目标,有力地推动了鄂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0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只有坚持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不断开创鄂州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永恒动力。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社会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坚决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充分发挥作为全省首个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和全省首个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对外开放窗口作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使我市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鄂州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鄂州“发展最快”的必由之路。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动力支持,鄂州的各项事业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民生为重的和谐社会。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顺应人民的愿望,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特别是近年来,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理念,不断加大民生事业的投入,坚持不懈地实施“民心工程”,使人民群众更多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3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加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新路子,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八荣八耻”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广泛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不断加大依法治市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坚持不懈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30年的实践证明: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只有这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鄂州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我们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形成分工协作、团结共事的良好工作局面。始终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积极开展“三级联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大规模培训干部,坚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3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鄂州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有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辉煌成就业已彪炳史册,美好未来尚须开拓创造。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和“发展最快”,任重而道远。于此同时,鄂州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前景一片光明。
       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坚定信念,以对党和人民极端负责的赤诚之心、克难奋进的创新精神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勇于和善于在挑战中把握机遇,推动鄂州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在目标定位上,以更宽的视野谋划发展;在开放合作上,以更大的气魄承接产业转移;在改革创新上,以更新的理念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在改善民生上,以更实的举措促进社会和谐;在转变作风上,以更佳的状态狠抓工作落实。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继续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冲破一切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樊篱。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鄂州的改革开放和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我们要肩负起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就更要坚持解放思想、奋勇开拓前进,弘扬敢想敢试、敢为人先、敢负责任的改革开放精神,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坚决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敢担风险、不想负责任,不敢打破常规、不思开拓进取等思想观念,尤其要向改革开放先行者、探索者学习,继续保持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气概,保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敢作敢为的旺盛斗志,勇破阻碍鄂州加快发展的思想禁锢,勇闯鄂州科学发展的新路,勇担鄂州跨越发展的重任,不为既有经验所束缚,不为常规眼光所局限,不为传统模式所制约,以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转变推动鄂州大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武汉城市圈发展最快的中等城市。科学发展是时代主题。鄂州要实现“发展最快”,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两个率先”为切入点,建设宜居宜业新型城市和“两型社会”先行区。我们要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积极推进武鄂一体化,实现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产业同链、市场同体、生态同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好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市场体系“六个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一主三新十特”的城镇体系规划,既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实力,增强龙头辐射带动作用,又要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做大经济总量,又要致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青山碧水、绿地蓝天,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振兴与生态文明互促共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造福当代又惠及子孙的具有鄂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灵魂。我们要抓住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的契机,创新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赋予区和街道更大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繁荣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打造功能齐全的资本运营、资金运作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广泛吸引和集聚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港口改革发展,抓住省委、省政府打造“沿长江经济带”的机遇,依托武汉新港建设,加快构建区域性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鼓励更多企业改制、重组、上市,增强体制活力。鼓励民营企业放手放心放开发展,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机关效能和执行力。树立开放也是改革的理念,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科学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是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鄂州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的主要途径。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注重引进产业集群,集中引进台湾、深圳、温州等地客商创办产业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支持鄂钢技改、嘉吉烯王、星丰金属资源等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育壮大水产业、畜牧、蔬菜、林果业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一大批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支持各区立足资源禀赋,培植特色支柱产业,促其释放活力、竞相发展。深度开发“一都两湖”特色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区域性旅游休闲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信息、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形成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推动结构调整实现战略性突破。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民生是执政之要。我们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化解“普九”债务。努力扩大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促进全民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服务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解决就业困难;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引导城乡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改善医疗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办好惠民医院和惠民医疗窗口。健全社保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实现医疗保障城乡全覆盖。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提标扩面。缓解住房困难,面向城镇低收入家庭,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健全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对住房困难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实行租金补贴。加快城市综合福利院建设,对城市“三无”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多方筹集资金,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努力形成推动鄂州发展的强大合力。推进改革开放,关键在党,主体是人民群众。各级党组织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水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在干事创业中锻炼成长。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敢想敢干、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面对困难绝不退避,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咬定目标、锲而不舍,全心全意为人民创利益、谋福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努力形成推动鄂州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
       改革创新无止境,对外开放不停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坚定信念。时代在呼唤,人民在期盼,我们坚信,只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就一定能够开创鄂州美好的未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验 证 码
武汉城市圈城市导航  
相关专题  城市概况  新闻动态 
办事指南  风景名胜  奇闻趣事 
今古传奇  城市印象  企业推荐 
武汉城市圈最新资讯
武汉城市圈主题资讯
图文频道 下载频道 全站搜索 会员中心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 广告服务 网址导航
第一武汉网(武汉市及武汉城市圈商务资讯专业门户平台)-运营商:武汉网络家联盟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7-87332113  18071120160   QQ:935195149
Powered By 武汉网络家联盟 WH18.CN 第一武汉网 WH01.CN Copyright © 2006-2023  鄂ICP备09018832号-8
第一武汉网 武汉城市圈商贸门户平台 武汉市公司信息大全 武汉商贸信息大全 武汉公司目录 武汉生活资讯 武汉商圈 武汉企业建网站 武汉综合信息平台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