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磁湖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邱孝威 摄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杜鹏 )
“武汉城市圈”与“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是指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市,又称“1+8”。该圈域占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域。
2002年6月,在湖北省八次党代会上,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要发展战略,并要求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通过城市经济圈建设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在随后历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 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在这方面,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核心。
黄石在圈内的位置
2007年7月,省政府批准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黄石市正式被列为“副中心”城市,并肯定了黄石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黄石市是否具备“副中心”实力,数字提供了说服力。
根据2006年圈内9城市统计资料,在经济总量上,黄石主要经济指标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列武汉之后,均排第2位;其次,黄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均达到30%以上。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20.2%和23.1%,大大高于除武汉以外的其他城市。
黄石作为鄂东南的经济中心,对周边县(市)的辐射能力也早已存在,如鄂州市1997年就成立了花湖开发区,“十一五”规划中又提出要把花湖建成鄂州东部城区;浠水县则于2004年设立了散花工业园,提出把散花镇建成县域副中心;两地的规划与策略的依据就是靠近黄石。
黄石面临挑战
网友“时事观察员”在东湖社区发表《芜湖的发展令黄石无地自容》一文指出,黄石和芜湖也许是最有可比性的两座城市。芜湖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黄石也曾经拥有“鄂B”的记忆;黄石沿江,芜湖也沿江,都是中部的沿江开放城市;黄石252万人,芜湖227万人;黄石4630平方公里,芜湖3317平方公里……当芜湖的“奇瑞”、“海螺”超过两百亿的时候,黄石人还只能为产值过百亿的企业而兴奋……
黄石应该主动出击而不是等靠要,不要亦步亦趋,要主动融入武汉,抢抓机遇,迎头赶上,借助投资热潮逐步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时机,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及服务意识,完善招商引资的政策,采取放水养鱼的招商及管理理念,给予本地龙头企业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激励政策,同时吸引符合黄石产业政策的投资商来投资兴业,率先做大做强,实现对鄂东南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时间:2008-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