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塑料交易所牵头组建的华南PVC制品俱乐部成立,华南地区举足轻重的PVC制品企业结成联盟。行业内人士表示,原材料上涨对企业成本造成的压力,并不是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是在成本高涨的情况下,企业间却互相杀价的恶性竞争模式。俱乐部的成立就是要突破这种模式,加强企业合作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
7月13日,“广塑论坛-华南PVC制品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广东塑料交易所及华南地区32家大型PVC制品企业成为华南PVC制品俱乐部的会员企业。
据介绍,华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PVC制品生产基地,占全国PVC总需求量的30%左右。华南PVC制品俱乐部成员企业为国内管材、薄膜、板材、人造革、电缆等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年PVC消费量达200万吨,占华南地区总消费量的70%和全国总消费量的20%。在全国PVC制品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
银联信分析:
塑料工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塑料制品行业发展迅速,区域特色鲜明
我国塑料工业是以塑料加工为核心,包括塑料合成树脂、助剂及添加剂、塑料加工机械与模具在内的一个整体。进入“十一五”以来,塑料工业正逐步走上由塑料大国到塑料强国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在“十一五”期间,塑料产业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塑料制品总产量的年增长率为10%,2010年-2015年的年增长率应为8%,到2010年、2015年,塑料制品总产量应分别达到3500万吨和5000万吨。从2006年数据看,我国塑料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的增长均超过了20%,其中产量为2801.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8.65%;总产值同比增长25%,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96%,利润总额增幅达30.36%。塑料制品业的总产值和出口额目前已分列我国轻工行业的第三位和第五位,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国塑料制品业已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广东省以塑料管及附件、塑料包装箱及容器、日用塑料制品及其他塑料制品为主;浙江省以塑料薄膜、塑料人造革合成革为主;江苏省以泡沫塑料为主;山东省以农膜、塑料编织品为主;辽宁省以塑料型材为主,其产量均居全国首位。2006年广东塑料制品总产量为680万吨,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均占全国的25%左右,居全国首位。广东省85%以上的塑料企业和产值都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该地区目前是我国塑料行业最密集的区域。
二、行业内竞争激烈难以化解成本压力
塑料制品行业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虽然国内合成树脂产量增长迅速,但仍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2000年-2005年我国合成树脂年均增长11.8%,约为世界年平均增长率的3倍,即便如此,我国树脂消费仍有一半以上依赖进口。由于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塑料原料价格在高位波动,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能否适应原料价格大幅波动的经营环境,成为其生存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上规模的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但绝大多数企业涉足不同工艺、不同客户群的多个领域,虽然都属于塑料制品领域,但不论是在研发、生产、设备维护,还是采购、销售等各环节,都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用。 由于投资小、准入门槛低、创新能力弱,国内大多数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产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质化、产能过剩等问题。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上下受制,处于双重挤压之中--对上游原料企业没有主张价格的权利,对下游企业也没有谈论价格的资格。这已成为我国塑料制品生产企业摆脱目前困境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产品的价格涨不上去,塑料生产企业只有自己承受成本的压力。据了解,目前许多中小规模的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已停业或勉强维持最低的成本运作。
三、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通过产业联盟模式实现产品高端化
近几年,我国塑料加工行业的增速高达15%。在这样的行业高增长背景下,以规模、实力、绿色生产工艺为主体的,集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独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使塑料加工产业更具发展潜力。
目前,一些地区在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引导塑料加工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已取得明显效果。在广东,随着工业产业结构整体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转化,推动了广东塑料加工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形成了包括国内最大的塑料包装材料企业、国内最大的高性能改性塑料企业、亚洲最大的塑料饮料瓶和啤酒瓶企业等在内的一批大型、超大型塑料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在为家电、汽车、工业包装、高档日用塑料、高档皮革、家具等行业的配套中,不仅形成了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同时也使塑料加工行业的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度明显提高,区域产业优势引发产业集聚效应成效显著。
2、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态目标和过程,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中国要想在21世纪成功地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必须走工业化之路。可以说,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工业化的进程。
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带动塑料制品市场的扩大,特别是包装、农业、建筑、电子电气等一直是我国塑料制品的重要应用领域。建筑业的发展也是塑料需求增长的驱动力。政府颁布了一些用塑料替代传统材料的法规,促进了建筑用塑料的增长。这些塑料材料包括PVC管材和型材、聚乙烯煤气管和水管,用于道路建设和隔热材料的聚苯乙烯。2005年我国对聚乙烯和聚丙烯管材的需求接近50万吨,预计到2010年可提高到140万吨。
3、消费结构升级支持行业发展
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率)将不断上升,将从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并于2020年达到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迅速增长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是购买高端、新型商品,从而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正是消费升级的起跑线。目前在人均GDP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阶层较多的沪、京、粤、浙等沿海发达地区,消费升级表现尤为明显,这些地区已经率先进入小康阶段。
目前城镇较高收入户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情况指明了城市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升级的方向,塑料制品将更多的以包装材料的形式用在彩电、洗衣机、空调等产品零部件。 四、银行信贷机会投资提示
从现在到2015年,我国塑料工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料制品行业的重点将是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促进全行业均衡发展。
从塑料制品产量类别看,我们认为银行可有从下几个方面与塑料制品企业开展业务。
1、产品方面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的背景下,将会带动塑料行业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给绿色塑料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塑料管材的使用也将得到更大的推广,其他塑料制品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预计国内塑料制品市场未来需求主要集中在农用塑料制品、包装塑料制品、建筑塑料制品、工业交通及工程塑料制品等几个方面。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应用范围和数量不断增加,工程塑料是目前塑料工业中发展最快的类别。该领域的产品包括交通、运输业用塑料,电子、电气、信息产业用工程塑料等。“十一五”期间,电子通信、汽车、建材、办公器材、生活用品等,仍然是拉动工程塑料快速发展的动力,预计年均消费量将增长18%。预计到2010年,国内工程塑料总需求量将近170万吨。按照我国汽车工业“十一五”计划的要求,到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接近1000万辆。由于技术的发展,我国车用塑料的比例仍将逐步提高,到2010年我国平均每辆轿车塑料使用量将达到130-135千克,汽车工业对塑料的需求量将达到100万吨。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300万辆,维修对塑料的需求量将达到20万吨,其中聚丙烯为7万-8万吨,到2010年汽车工业对塑料的总需求将达到105万吨。国家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把能源的节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节能型的塑料建材业应抓住这次发展契机,在自我调整、重组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完善自己,实现塑料建材业规模化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医用塑料制品市场有望冲上200亿-250亿元的新高程。银行可关注相关项目贷款业务。
2、产业加速重组
而随着塑料制品需求量不断增长,塑料制品的总体产能还在不断扩大,未来仍然会不断有新进入者,同时,也将有大批落后企业被淘汰。因此,整合调整产业结构、联合重组以取长补短,成为企业抵御风险的途径。因此,银行可参与相关企业资产重组项目。
3、区域优势突出
目前,广东工业产业结构整体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转化推动了全省塑料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形成了包括国内最大的塑料包装材料企业、国内最大的高性能改性塑料企业、亚洲最大的塑料饮料瓶、啤酒瓶企业等在内的一批大型、超大型塑料企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效显著,佛山市高明区、湛江吴川市和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塑料制品产业基地。在为电子信息、家电、汽车、工业包装、高档日用塑料、高档皮革、家具等行业的配套形成了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塑料行业的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度明显提高。我们建议银行密切关注塑料制品行业的发展,同时关注塑料制品行业链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考虑给与生产高端塑料产品的企业一定的授信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