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制造”和中国是“世界工厂”,目前,全世界70%的鞋和玩具,50%以上的PC、手机、彩电、空调,40%的纺织品都在中国生产。“中国制造”给世界带来了方便,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是最大的日用品受惠者——中国产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一位中产阶级家庭的主妇,在2005年做了一个实验——全年不用中国货,结果一家人的生活一团糟,“以后10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面对10美元一双的中国童鞋和60美元一双的意大利童鞋,价格优势使她无法抗拒中国产品。
“中国制造”和“世界使用”在过去的数年里获得了双赢的局面,中国中小企业赚到了外汇,国外消费者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然而,自去年以来这种双赢的局面突然急转直下,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能源价格的上涨,“中国制造”成本上升了接近30%。对于制造商来说,显然一时无法接受,对进口商而言,享受惯了低价格,也觉得不适应。
其实,这个成本上升的转折,眼前看来有些残酷,长远看未必不是好事。随着能源的减少,低成本生产和低价格销售的传统模式,总有一天会被打破。“中国制造”为什么卖不上价格?关键就在于我们的生产方式不是集团军作战,而是单打独斗。再好的产品在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中,给外商提供了进一步压价的傲慢。据报道。“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广东惠州基隆镇,是全世界鞋厂密度最高的地方。几公里狭长的丘陵谷地里,聚集了3000多家制鞋或鞋材企业,但这里的鞋厂绝大部分只能称为家庭作坊,几台鞋机、二、三十个工人,就是一个厂。想想看,在这样一个小地方这么多鞋厂,要把每年生产的6亿双鞋卖出去,不把价格压到最低,怎么能行呢?沃尔玛的货为什么是零售商中最便宜的,因为他们能在最偏僻的地方找到最便宜的产品。聚集成堆、不成规模的小企业,价格上的恶性竞争正好给国外零售商提供了杀价的机会。一句话,我们的产品卖不上价格,是我们自己制造的价格战把市场行情给搞乱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前几年国家对企业创汇的过度鼓励,使企业步入只要产品能出口,利润再低都无所谓,赚一美元比在国内赚20元都高兴。所以,出现了辛辛苦苦生产一双鞋,出口只能赚一美元的怪现象。
“中国制造”的廉价,在给国外消费者提供了方便之外,也滋长了他们对中国产品的不屑。因为价格的低廉,他们凭借高收入,把“中国制造”当作一次性消费品使用,用了就扔,毫不心疼。
笔者认为,当下制造成本上升固然让企业感到无奈,但这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就在前面。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面临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能源的减少或紧缺。因此,制造成本的上涨和购买成本的增加则是一种必然。只要“中国制造”一如既往,在质量上始终如一,相信很快就会得到进口商的理解。
尽管制造成本上涨了30%左右,拿童鞋来说,比起意大利童鞋价格来,仍然具有绝对的价格竞争优势,到头来,外商最终还是要选择“中国制造”。
种种迹象表明,定价权已经开始向中国制造业倾斜。面对外商的压价,东莞华坚集团董事长在谈判结束时对德国买主说:“你不用威胁我。如果你们今天离开华坚,后悔的一定是你们。”果然,两个月后,德方同意提价。这说明,面对制造成本上涨的现实,外商正在和中国制造商打心理战,作最后的价格博弈。在这种情况下,考的是耐力。只要我们的产品与其他国家的产品在性价比上占优势,我们就不能急功近利,暂时的损失并不代表以后的失利。
如果外商对于“中国制造”成本上升的提价不能接受,就让他们离开中国市场好了。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应该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事实上,外商绝对不会冒这个险。
中国童鞋市场潜力无穷
目前,中国3-12岁的少年儿童约为2.3亿,每年约有3000万的新生儿,到2010年新增儿童可达4亿。按现阶段中国城镇化比率45%推算,此年龄段城镇儿童人口将达1亿。这就意味着,若按每个学童每年消费4双鞋、每双均价40元的保守数据计算,这个市场的规模就超过200多亿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的开支有40%是孩子消费。特别是中国独特的独生子女政策决定了这个特殊年龄段的消费者是当今社会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如果发展儿童事业,国人关注的产业将意味着一个怎样的市场? 据有关数据统计,童鞋产品每年有近300亿元的市场容量。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父母对子女的生活投入越来越大,儿童消费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购买主动化趋势。所以,童鞋的市场空间将逐年递增。
销售渠道多样商机无限
童鞋相对其他儿童产品而言,成本小、利润大,并且儿童不断长大的脚就是商家滚滚而来的财源。儿童装束成人化的趋势,使儿童鞋的设计费用被降到最低,加之市场中的高档品牌又少得可怜等因素,使得创业者成功的概率无形中被扩大了。业内人士认为,儿童服装鞋帽遵循了成人服装鞋帽市场的操作规范。进入领域有多种途径,第一种做品牌的代理经销商,取得某个区域内的经营和管理权,在区域内的大型卖场设立专柜或独立开发多个专卖店。也可只开设专卖店,进行单店操作。更简单的办法是从服装鞋帽的批发市场进货经营。以江苏省的童鞋销售情况为例,就童鞋销售的主渠道大商场而言,全省共有40余家,平均每家商场有10个童鞋品牌,这些商场童装的平均年零售额在100万元。再加上全省各地的品牌童装专卖店约为400家,平均每家年零售额以5万元计、约为2000万元,合计零售额在2200万元以上。仅江苏一省,童鞋销售情况便如此之好,综观全国,童鞋市场的商机更是无限。
各路纷纷抢滩中国童鞋市场
面对这样一个市场潜力巨大而又缺少主力品牌的中国童鞋市场,国外鞋企虎视眈眈,一些品牌童鞋纷纷抢滩我国童鞋市场,分一杯羹。很多国际著名的童鞋品牌,已经登陆中国市场。短短一年时间就在一二三线城市齐齐开花,占据童鞋销售的金边银角,吸金能力又让人认识到国际连锁品牌能力的强大。
对于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某童鞋运营商介绍说: “首先,目前,国内的童鞋零售商主要是些小摊小贩,缺乏资本和人才实力,没有远景规划,对品牌行销、服务营销没有概念,大都处在谋求生存的阶段,小打小闹难成气候。迄今为止,中国市场上没有一家产品能够在质量、款式、服务、管理等综合实力上超过国际化童鞋品牌。其次,顾客普遍不满大街上一般的个体零售商,渴望专业的、指导性的服务,尤其是新生代的年轻父母,对于陈旧、老套、落后的童鞋产品及其零售体系非常不满。对品牌消费的渴望,蔚然成风。”
虽然,已经进驻或正在准备进驻我国童鞋市场的国际品牌不在少数,但是我国鞋企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童鞋业的发展壮大。(ca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