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圆明园西侧一个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北京龙在天皮影文化俱乐部”四平八稳地舒展着身姿。自从年初从繁华拥挤的北京大栅栏步行街搬到这里,这座大家熟悉的中华皮影文化城不但把原先的营业面积翻番到2000平方米,作为北京唯一的皮影驻场演出,还借着周围圆明园、颐和园的人气,在春节7天长假创下了一天迎接30多个旅游团前来看戏的纪录。 皮影已能养活剧团 小小的皮影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让大家蜂拥而至?元宵节的第二天,记者一早赶到皮影城时,袖珍人皮影团的演员们正在后台认真地排练,锣鼓声夹杂着咿咿呀呀的唱腔,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身高1.2米左右、10岁孩子的模样,在一个大的投影布后面,每人手里拿着二三根小木杆,每个木杆顶住皮影道具的一个部分,随着他们手中木杆的拽动,影人们开始在银幕上活了起来。 从举世瞩目的奥运祥云小屋,到精彩纷呈的北京第三届民博会,从热闹喜庆的北京海淀文化馆新春大观园,到风生水起的2009山寨版春晚,在一个又一个绚丽的舞台上,总经理林中华带着他的皮影戏团队一次又一次登场,苍凉的锣鼓、婉转的唱腔,全面展示了中国皮影艺术的文化灵魂,也为草根艺人迎来了无数的荣耀和自信。 “我们平均每天都有七八场演出,生活节奏很紧张,也很快乐,因为我们知道,皮影是个可以为之追求一生的事业。”袖珍人皮影团里的小美女、19岁的高芳芳来自河北保定,除了操作皮影,还负责报幕。目前,皮影城有员工近20人,靠演出费和影人销售已经能填饱肚子。不过,林中华还有更大的野心。
文化基因不能丢弃 2007年5月,中华皮影文化城在热爱皮影的林中华、王熙夫妇的操持下开业,至今已演出600多场。他们的初衷是做一个动态的皮影博物馆,让皮影在活生生的市场中存活下来,融入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 林中华是内蒙古赤峰人,从小喜欢皮影,小时候,经常和一帮老头老太一起,看到皮影戏的终场。一个唐山皮影老艺人在临终时,把一箱子皮影道具给了他。“每每想到那一箱皮影道具,我就感到它既是老艺人对我的希望,也是我的责任。” 近几十年来,由于影视冲击严重,在民间已传承近2000年的皮影走向衰落,正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尴尬。“现在北京只有6位老艺人能演皮影了,可不是身体不好就是年事已高。现在皮影戏演出质量下滑厉害,甚至不如上个世纪50年代。一些演出团体已经退化到只能演些小猫小狗,后台没有一个人能配音,要出声只能放光盘。”在林中华看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符号”,皮影艺术应该传承下去。抱着这样目标,林中华踏遍了陕西、北京、河北等皮影艺术之乡,搜集整理了各地的皮影物件和唱腔风格,汇集全国皮影精粹,组建了龙在天皮影文化俱乐部。俱乐部在演出的同时,还展示最早自明清时代的皮影物件4万多件。而眼下,和北京奥运开幕式擦肩而过的皮影道具,又成了林中华追逐的目标。 最好的保护是发展 “我请的唐山老艺人虽然表演地道,但是方言唱腔很多观众听不懂。”林中华说,当初单一的表演很难吸引回头客,于是夫妇俩又策划将皮影表演与真人秀相结合,主攻亲子市场。王熙说,针对成人观众,除了《龟与鹤》等传统剧目,他们还与时俱进地制作了郭德纲、于谦、赵本山、范伟等影人,播放当红相声小品的录音,配以皮影戏表演,惟妙惟肖。“现在,新创剧目和传统剧目的演出比例各占50%,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林中华说。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皮影戏如何发展?一直是困扰皮影艺人的问题。“最好的防御是进攻,最好的保护是发展。”林中华认为,传统皮影文化是剪纸、雕刻、音乐、美术、杂技、舞台操作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集合体,在新形势下要发展,必须融入更多的文化艺术元素,以开放的思维创作皮影,皮影才能活起来。
|